哥姐文化-简介


哥姐文化是指网络上以“哥、姐”著称的新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些人搏出位的捷径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一些人为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



哥姐文化-形成背景
鲁迅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人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网络红人并不是社会主流,但由于它满足了大众窥探他人隐私并从中得到快感的欲望而提升为主流,成为娱乐事件。 

今天在中国,要出名不怕没本事,就怕不会做秀。一些人搏出位的一条捷径就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了一些人为了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那么做也许可以理解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 

中国人才济济,一个人若表现得正常,一般没人注意,而一旦出格了、雷人了,活出所谓的自我了,反而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这些以“哥姐文化”一炮走红的网络红人不单在中国国内走红,也博得国际媒体宣传。此外,有媒体最近爆料说,请“犀利哥”录节目,出场费要一万元人民币,凤姐的身价则是4000元。 

类型一:主动炒作 

代表人物:凤姐烟卷哥 

说到2010第一姐,非“凤姐”罗玉凤莫属,她长相平平,身高不到1.50米,超市收银员,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她在电视节目上公布了7大苛刻征婚条件,誓嫁“身高1.76-1.83米的名校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 

这样的言行必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凤姐”本人,说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但是谁把她的言行放大了?是谋求收视率的电视台,还是凤姐背后的炒作团队?其实,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是网民自己在对“凤姐”们进行自动炒作,因为大众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满足娱乐的口味,刺激空虚的精神。 

再回头看看“姐”的鼻祖——芙蓉姐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更加惊世骇俗,人们的非议也更多。但现在她的“靓照”再出来,已有网友说:“我怎么觉得芙蓉姐姐越来越正常了,还是我越来越不正常了?”屡见不鲜,我们或许已经对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渐渐适应,没有这种炒作和刺激,都会觉得网络不正常。 

到底是谁嘲笑了谁,你嘲笑人家,人家成了名;人家嘲笑你,你却浑然不知。芙蓉姐姐也有多部影视作品了,凤姐已经受邀请拍写真集了,谁能说,我们这些骂得痛快的人就比她们高明呢? 

类型二:被动围观 

代表人物:犀利哥 

“犀利哥”本是宁波街头一名无家可归的乞丐。有网友偶然间拍到了他的一组照片,发到网上,“犀利哥”一夜爆红。网友称:“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他身上的乞丐服甚至被追捧为最新时尚,一时间,“犀利哥”粉丝无数,商家也大打“犀利哥”牌。 

从此,“犀利哥”平静的流浪生活彻底受到了惊扰。很多人到街头找他合影,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犀利哥”被围观人群吓哭。后来被亲人领回老家,但不久前又被商家邀请走秀。虽然他出名了,虽然他走秀2天收入3万元,“脱贫有望”,但这难道真的是他希望的生活吗? 

不知道人们是由衷地关心“犀利哥”们,还是以此为乐,作为消遣呢?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后来出现的“三轮哥”、“胜利哥”都是同样的产物。只是,人们在消费弱者的同时,还消费了内心的良知。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不知这个循环何时能结束? 

类型三:阴阳颠倒型 

代表人物:著姐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语叫“伪娘”,当下最著名的“伪娘”是刘著,人称“著姐”。男人刘著参加了2010年“快乐男声”选秀,因报名时着烟熏妆、穿蓝色丝袜和高跟鞋,进行女性化的表演而引起社会关注。虽然最终被淘汰,但他“比女人还女人”的扮相和举止,让其出尽风头,迅速蹿红。这次选秀中还出现了其他“伪娘”,有网友甚至发帖子盘点了2010“快男”选秀十大“伪娘”。 

也许,“伪娘”是与“春哥”、“曾哥”们相对应的。“信春哥,得永生”,“信曾哥,不挂科”,这两句流行语体现出粉丝们对中性形象的女生李宇春和曾轶可的拥护。 

有网友说:“在这个选秀泛滥、审美疲劳的时代,唯有不断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葩’,才能挑逗起观众日益麻痹的神经。”所以,去年的“超级女生”选秀在“春哥”之后又出了一个“曾哥”,而今年的“快男”便索性诞生了一个“著姐”。你“超女”能选出爷们,我“快男”就不能选出伪娘吗?与此同时,同根生的“花儿朵朵”更是抛出了“王子”、“悦哥”这样的“纯爷们”。 

一时间,“中性”蔚然成风,“伪娘”和“X哥”神话降临,观众从最开始的排斥,到逐渐接受,再到后来的疯狂追捧。“中性当道”已演变成一种潮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人曾评论说:“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如果“伪娘”和“春哥”们是舍得死的一群,那么网民就是舍得埋的一群,只不过,这个“埋”其实是“捧”,成全了他们想要成名的愿望,也成全了网民扭曲的心理。

顺应“历史潮流”而光荣诞生的“哥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合乎了当今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认同,而正是这种不一般的趋向和认同,恰恰折射出当今社会的弊端: 

一是低俗。“哥姐文化”折射出的第一个社会信号是“低俗”,即世风不振,文化缺乏创造力和深内涵,缺乏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之风和主体精神,其中裸体掀车的“力量哥”、妩媚妖娆的“芙蓉姐”、厚颜无耻的“凤姐”、明目张胆的“地铁套套哥”,都向世人说明了文化趋于低俗、落后的危险警告,恰这一现象已有逐步渗透至中小学生下一代的严重趋势。低俗不堪的文化往往就是违反社会伦理纲常和公序正义,往往就是脱离社会业已形成的正常轨道驰行,着实令人鄙夷却十分令人生畏。 

二是急躁。“哥姐文化”折射的第二个社会信号是急躁、浮夸。当今社会的主流现象之一就是官员、民众表现出来的急躁风、浮夸风,官员为图短时政绩不惜伤筋动骨,大肆拆迁、大搞工程,忽视了百姓的切身利益;而民众表现出来的则是另一层面,即唯物质、金钱、名利是重,“凤姐”就是一个典型,其本人为博出位、当明星,背后经纪公司为谋利益、赚大钱,楞是把一个丑得发憱的女人毒霸于网络、横呈于世人,甚是可恶;其他诸如一些所谓大学生,还存在急于出位不惜牺牲肉体的丑恶行径,美其名曰“随波逐流”。而网络新闻媒体大肆运用“门**”、“**哥”、“**姐”等词汇,也是为急于达到博取网友观众眼球之目的,可谓帮凶。 

“哥姐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喷香扑鼻、隽永深刻、源远流长的佛文化、酒文化、水墨文化等相比,“哥姐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但无论是文化,还是现象,均给国人以鲜明的警示:中国人需要核心价值文化,文化的改革就是社会全面的改革,已迫在眉睫,需下猛药。

 

“哥姐”是一种文化吗?

有人说,“哥”“姐”现象已成了一种文化,只不过,这种被网络炒作出来的“文化”总是发出怪异的信号。 

一是低俗。“著姐”曾经在博客中说,他的行为不会影响小朋友。也许他模仿女性真的是像他说的那样,是“天性”使然。 

但当“伪娘”和“春哥”们被网络热炒、被人们热捧时,这个社会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很少能够免受打扰,事实上在很多校园里,“哥”“姐”已成为学生们挂在嘴边的词儿,甚至已成为一种时尚。 

二是急躁。“哥”“姐”现象中,有不少是为了出名博出位。 “凤姐”和“芙蓉姐姐”就是典型,偏偏她们还真出名了。在这个以成名、财富为成功标准的社会,“凤姐”们起到的“标杆”作用会影响到多少人呢?而将弱者拿来娱乐,又会让人们得到什么呢? 

也许,这称不上是一种文化,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按照网络焦点转瞬即逝的无数先例,“哥”、“姐”的潮流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存在多久,网络现象都是一种现实文化心理的折射。只是不知道,“哥”、“姐”之后,又会是什么。[2] 

低碳哥:2010年5月,国内某知名论坛出现了一位用行动宣讲环保概念的男子,称“低碳是美德,低碳是时尚,低碳就是哥”,因为极致低碳的生活,该男子被网民称为“低碳哥”。 

胜利哥:又称“青泥姐”,男,大连人,因为常在大连胜利广场、青泥洼桥步行街身穿女性化装扮出没,引起关注而得名。“胜利哥”身穿白色衬衣、淡粉色短裙、粉色丝袜,脚穿白色高跟鞋,被称为“混搭潮人”。 

三轮哥:源自2010年5月9日凌晨北京的一场交通事故。一辆三轮车从两辆车中间恰巧穿过,幸运躲过两次致命撞击,被网友追捧,被评价为:“三轮哥,骑得是那般淡定。高端的操作,风骚的走位,闪电的反应,纯意识流,车祸发生瞬间,一个手刹加后轮平滑,犹如过江之鲫般从容潇洒地拒绝了死神的邀请。” 

烟卷哥:最近出现在北京地铁中,穿着红衣,有时像猴子一样抓着扶手荡来荡去,有时又旁若无人地抽烟,还对着女乘客高唱“谢谢你给我的爱”。网上流行的这段视频还配了一首歌:我要出名,我不怕出丑;我要炒作,也不怕挨揍……

By binbi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